湘西永顺县一退耕还林点,同时也是猕猴桃种植基地。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周建梅 实习生 刘兴 长沙报道
“十四五”以来,湖南省林业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产业惠民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从退耕还林,到洞庭湖清波;从“湘林碳票”破冰融资到“一根竹子”串起千亿产业,潇湘大地用制度创新、产业蝶变、科技赋能,同步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写下了一份生态美、百姓富、机制活的绿色答卷。
保生态存量:把最严的制度、最大的增量留给子孙后代
邵阳隆回县一退耕还林点,开展金银花种植,发展生态产业。
“十四五”以来,湖南林业把“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作为首要任务,用制度之网守护绿色本底。
严格保护制度、林长制网格化管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协同发力,生态存量得到有效保存。年均义务植树超1.5亿株,“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918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15%,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可持续经营五年行动,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步增强。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湖南省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共分两轮。第一轮退耕还林于2000年启动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截至201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11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36.5万亩、封山育林221.5万亩。工程惠及112个县市区、310万户、1150万农业人口,工程质量连续14年名列全国前茅。
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湖南省成为全国实施的10省之一。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8.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5.53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特别是湘西地区和全省偏远山区以往“广种薄收”“越垦越穷”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工程的实施为湖南省构筑绿色保护屏障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绿色产业:让青山变金山、林地成宝地
林下养鸡。资料图
近年来,湖南林业着力培育油茶、竹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森林康养五大千亿产业,推动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
202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849亿元,油茶面积、产量、产值全国第一。生态补偿惠及民生,每年通过“一卡通”发放生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约17亿元,5.38万个生态护林员岗位有效促进就业增收。林业碳汇探索取得突破,签发首批“湘林碳票”实现抵(质)押融资1300余万元。
一根竹子带富一方人。桃江是全国首批“楠竹之乡”,竹林面积全国第三,湖南第一。近年来桃江县组建了112家笋竹经营合作社,建成12.8万亩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拥有300多个品种的竹种质资源库,每年修建竹林道300公里以上,创建笋竹材料运输“绿色通道”,缓解竹林资源“下山难”问题。同时,形成县乡村三级加工体系,实现“一根竹子吃干榨尽”。2024年,全县竹业产值预计可达160亿元,以全省15%的竹林面积,实现近30%的竹业产值,带动16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竹林面积由2012年的94.3万亩增至115.6万亩,大径竹由1.98亿根增至2.56亿根,呈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良性循环。
麋鹿群。图/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由于环境适宜、保护有力、救护有效,洞庭湖麋鹿近300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自然野化种群。而占地403亩的洞庭湖麋鹿苑(原麋鹿救助站),通过资源、资产、资本三重盘活策略,成功实现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生态“蝶变”。这个曾仅承担33头麋鹿救护功能的救助站,如今成了年接待量可达20万人次的生态文旅综合体,更深远的是其综合增值效应:直接创造动物保育、科普教育等岗位60个,预计带动周边增收超5000万元;年接待研学团体超10万人次,荣膺“湖南省研学旅游基地”,为探索生态资源高效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贡献了可借鉴的“样本”。
健全管理机制:把改革动力、科技活力并入绿色发展轨道
近年来,湖南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1+4+N”政策体系,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通道。
截至2024年底,湖南集体林权流转率20.69%,抵押贷款规模192.3亿元,农民林业收入显著增长。用林用草审批服务持续优化,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新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林业片区、中国油茶科创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省林草科技贡献率达63%,科技成为兴林富民“核心引擎”。
2022年,崀山纳入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范围。资料图
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集体林地占比60%以上,均为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一般按每亩每年不到2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难以弥补群众因放弃自主经营产生的损失。
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18年建立起“基础补偿+提标补偿+流转资金”的多元补偿机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15.5元/亩/年的标准提高至50元/亩/年,涉及集体林地22.8万亩,每年增加生态补偿金额786.6万元,惠及林农3058户,人均年增收1500余元。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障林农合法权益,调动了林区群众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维护了国家公园内生态平衡。
瞄准集体林地经营权不灵活的关键堵点,怀化靖州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集体所有制、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在地上、地表、地下分层次设立经营权,建立“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下种植物、林下养殖物、林间文旅体验”等多种权属组合,由不动产登记机构发放《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证书/证明》,赋予抵押融资权能,有效解决了“权属怎么分、资金怎么来、群众怎么受益”三大难题,走出了一条传统林业大县兴林富民的新路子。
靖州的案例也成为全国集体林改的一面旗帜,先后获得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入选了“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组组真实数据、一个个生动案例,汇成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潇湘答卷。湖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湖南林业将继续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让三湘大地的绿色底色更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周建梅 刘兴
编辑:黄舒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