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农事观察|活鱼游出新天地,湖南设施渔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08-14 16:54:36 字号:

农事观察|活鱼游出新天地,湖南设施渔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777.jpg

长沙市望城区开天渔业养殖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长沙报道

走进长沙市望城区开天渔业高标准设施养殖工厂,自动化的流水线上,一尾尾经过“瘦身”处理的草鱼、鲈鱼进入包装环节,即将发往全国高端餐饮市场。

“新工厂满负荷运转后,我们‘瘦身鱼’年产能将突破1300万斤,深加工产品产值可达2亿元。”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开天渔业的背后是湖南渔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趋势。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全省设施渔业正以科技为引擎,为传统水产养殖注入全新活力。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湘资沅澧奔流不息。依托科技创新与设施升级,湖南渔业正加速向现代化、高效化方向转型。

面对发展中的挑战,湖南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以设施化、科技化为双翼,驱动渔业向高效、生态、智能方向破浪前行,印证着新时代“鱼米之乡”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222222.jpg

每年冬季,青草湖附近,渔民开始捕鱼。

设施升级 重构产业格局

在湖南,传统渔业面临的发展瓶颈找到了破局之道,蓬勃发展的设施渔业已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设施渔业,就是给鱼儿打造一个更科学、更可控的“家”。不同于传统的池塘或湖泊养殖主要依赖自然环境,设施渔业是通过人工建造或改造养殖场所,在陆上或水上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环境,并配备专门的水循环、智能控制等系统来实现的现代化养殖方式。把养鱼置于人工可控状态,以科学的精养技术,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

目前,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设施渔业作为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的关键抓手,2024年全省工厂化养殖面积迅猛增长至200万立方米,较“十三五”末增速达216.31%;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流水槽数量跃升至940余条,陆基圆桶激增达8900余个,一幅现代化养殖图景正在潇湘沃野徐徐展开。

产业发展的热情从数据中可见一斑,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养殖主体自主投入设施渔业项目达123个,投资额突破4.5亿元,预计还将撬动社会资本12.5亿元。

这些星罗棋布的设施基地,正以“小空间大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显著优势引领产业升级。

在长沙市望城区开天渔业的高标准养殖基地里,循环水槽内水体流动,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活鱼经过标准化处理迅速成为鲜嫩鱼片,折射出湖南渔业从“靠天吃饭”向“可控生产”的深刻转型。

33333.jpg

君山生态渔业的水产良种场基地。

科技赋能 驱动全链革新

科技创新如同活水,为湖南渔业注入澎湃动能。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关键路径,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深度下沉,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攻关核心技术,让科研成果从论文走向车间。

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建的“设施渔业发展专家指导组”常态化下沉一线,为企业精准“把脉开方”。

政策支持加速智能装备普及。省农业农村厅开辟渔业机械鉴定“绿色通道”,推动智能投饲机、水质调控设备、工厂化养殖槽等纳入农机补贴。今年上半年全省补贴增氧设备190台,智慧养殖逐步推进。

科技赋能正优化全产业链,开天渔业引入的内循环流水槽系统通过精准控水、高效增氧实现土地、水资源集约化利用;配套的加工技术则延伸出鱼丸、鱼腐、无骨鱼扒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幅提升附加值。

产业融合效益不断显现,全省启动水产品加工能力提升行动,“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1.83亿元支持42个县市区增配945台套加工与冷链设备。各地积极探索“设施渔业+”新业态。

郴州聚力打造冷水鱼区域品牌;张家界依托优质山泉发展大鲵养殖+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益阳携手知名餐饮企业,在设施升级与产品开发上协同创新。

5555.jpg

开天渔业高标准养殖设施IPRS(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内,空气磁悬浮风机推水与增氧系统。

富民兴业 激活乡村动能

设施渔业的蓬勃生命力,在惠农富民的土壤中绽放出振兴之花,联农带农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宁远县九嶷山循环水基地联结52个村集体经济,每村年分红超5万元;湖南合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周边农民提供60个稳定岗位,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湖南风向农业等企业精准带动54户脱贫户,户均增收超万元。

新模式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革命。陆基圆桶养殖鲈鱼驯化成功率突破93%,比传统池塘高出三倍;当年苗可达上市规格,较传统方式提前4-5个月,每斤售价高出2元。一个直径6米的圆桶年可产鱼3500斤,利润可观,而同等产量仅需1亩池塘空间。

444.jpg

君山生态渔业的水产良种场基地。

工厂化养殖饲料鳜利润可达5元/斤以上,较池塘模式效益优势显著。设施渔业以看得见的效益,为农民增收开辟出崭新航道。

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了设施渔业发展,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财政厅出台《湖南省推进现代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2026年)(试行)》,以奖补措施激发市场活力。

岳阳、常德等六市竞相发力出台配套方案,今年全省已安排资金3.2亿元支持渔业绿色循环试点、设施化改造及加工设备购置,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支撑体系。

当智能养殖系统映照出农民的笑脸,当“湘”字号鱼制品登上全国餐桌,湖南渔业正以科技为楫、设施为帆,跃过传统产业的龙门。

这条融合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的升级之路,不仅让三湘鲜鱼“游”向更广阔天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新时代“鱼米之乡”注入生生不息的“渔”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刘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