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军营到湘土,身份在变,初心未改。这些来自他乡的退役军人曾执戈卫民安,今携志建三湘。他们以“驻地即故乡”的热忱深耕湖南,在湖湘沃土上书写奋斗篇章。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我在湖南建设第二故乡》专栏,且听他们的故事,看“异乡人”如何把他乡变家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夏文颖 剪辑 邓蔚琴 实习生 李昊杰 长沙报道
清晨的阳光穿过工作室的窗棂,落在一堆泛黄的竹根上。
43岁的杨定衡正握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刻刀,俯身雕刻一件竹制荷叶的叶片,指尖的老茧蹭过竹面,留下细碎的竹屑。这双曾握过枪、救过伤兵的手,如今正沿着竹子的肌理,雕琢着湖南的竹文化脉络。
这是他与竹雕为伴的第20年,从邵阳武警支队的卫生员到竹雕非遗第四代传承人,他在湖南这片 “第二故乡”,把军旅的坚韧刻进竹纹,让百年老手艺长出了新筋骨。
军营里的“手工迷”
时光回溯至1999年,17岁的杨定衡从四川宜宾来到湖南,进入邵阳武警支队。在部队的五年里,他有着两个鲜明的标签:“比武尖子”与“手工达人”。
作为技术兵种,他曾在湖南省武警后勤比武中摘得战地救护单项桂冠,并荣立三等功。“那时训练要求极高,必须快速包扎骨折的伤员,扛着人穿越铁丝网、独木桥,还要争分夺秒做心肺复苏。”回忆起那段岁月,杨定衡眼中依然闪烁光芒——部队锻造他的,远不止是急救技能,更是那份“一丝不苟的纪律性”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
2004年退伍后,杨定衡选择留在长沙——这里竹资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家族三代传下来的竹雕手艺,正等待着他去接续。
“爷爷辈做的竹笔筒、竹筛子,多是实用的农家物件,传到我这里,绝不能让它断了根。”起初,家人的态度有些微妙:“不支持,也不明确反对,怕我一辈子干这个难有出息。”但他心意已决:“一是真心喜欢,二是这门传统手艺,总得有人守着。”
刻刀下的“破局路”
创业初期的艰难,常常在于“看不见希望”。
杨定衡的第一个“展台”,是街道上的一个地摊。每周五、周日,杨定衡都会背着鼓鼓囊囊装满竹雕小件的布包,去抢占摊位。那时,他卖的多是简单的竹制钥匙扣、小摆件。“贵的无人问津,便宜的利润微薄。”更让他头疼的是竹子难以捉摸的“小脾气”——技艺未精时,辛苦做好的竹雕存放不久便会发霉、生虫。“客户找上门来要求售后,自己都觉得难堪,赚的那点钱全赔进去还不够。”
但他的破局之道,藏在“因材施技” 四个字里。
为了解决竹材防霉防虫的世界性难题,他开始了无数次试验。他把竹材切成小块,浸泡在不同的药水里观察效果。历经几十次失败,终于摸索出一套“选材—彻底冲洗—高温蒸煮—自然阴干”的成熟流程。“竹材必须放进大锅里煮透,然后搬到屋檐下慢慢阴干,这个过程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丝毫急不得。”阴干后的竹子,还要因形构思——圆润的适合做茶具,扁平的可以雕成摆件,就连那些弯曲的竹根,也能在他巧思下化身生动的生肖动物。“所谓的工匠精神,不在于耗时的长短,而在于构思的精妙。” 杨定衡常说,“打磨是基础,创意才是作品的灵魂。我要做的,是让人眼前一亮,而不是一味守旧、耗时耗力。”
转机出现在2008年,彼时电商行业正悄然兴起,淘宝等平台开始成为手工从业者打开市场的新窗口。他敏锐抓住这股风口开起网店,卖简单的竹制旅游工艺品,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0万元。2016年,他顺应文玩热潮推出竹手串,全年下来利润更是突破百万。如今,他的抖音账号吸引了数十万粉丝,一条竹雕制作的视频能收获50多万的浏览量。
竹韵里的“故乡情”
在他工作室的一角,静静叠放着一摞红色证书:那是航天题材作品《再出发》被北京航天回收专家永久收藏的证明;有捐赠给徐特立故居竹制书箧收到的感谢信;还有去年向湖南省军事博物馆捐赠7件作品获得的回执。
2024年完成的作品《莲》是杨定衡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我既爱竹的坚韧风骨,也仰慕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姿。”他运用自己掌握的竹子展平专利技术,将竹材压平后精心雕琢出层层叠叠的莲瓣,让竹的温润质感与莲的优雅神韵完美交融。“希望能把这份品格传递给更多人。”
而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景,正在村外一片空地上酝酿——他筹划着建设一个“百竹园”。“目标是种植上百种竹子,规划三个功能区:一边展示竹制老物件,讲述深厚的竹文化;一边作为作坊,现场演示竹雕技艺;另一边则用于竹子研究和推广。”杨定衡畅想着未来,眼中含笑,“将来还要组织研学活动,让大家都能来认识竹子、学习雕刻。这既是为了传承竹文化,也想为江背镇的农文旅融合尽一份力。”
如今,他仍习惯每天清晨摸一摸案头的竹材。“竹子要扎根几年才冒春笋,做人做事也一样。” 刻刀起落间,一段普通的毛竹正变成一件有温度的作品——就像他自己,退役后在湖南扎根20年,用刻刀把“第二故乡”的情谊、老手艺的传承,还有军人的初心,都刻进了每一道竹纹里。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夏文颖 邓蔚琴 李昊杰
编辑:张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