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农耕文化大家谈丨柏连阳:通过科技创新传承赋能湖南稻作文明发展
2025-07-03 18:52:37 字号:

农耕文化大家谈丨柏连阳:通过科技创新传承赋能湖南稻作文明发展

编者按:湖南是“鱼米之乡”,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17年,中央首次提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23年《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发布,在国家基础上,首提数量、质量、生态和文化“四位一体”耕地保护利用体系。

今年全国土地日湖南活动以“赓续农耕文化,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

湖南提出农耕文化引领凝聚耕地保护有何意义?怎样去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我们采访了四位“大家”。第三期聚焦,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实习生 刘欣怡 洪江报道

从早期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世界最早的栽培稻,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湖南成为“天下粮仓”……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娓娓道来湖南稻作文明历史的源远流长。

进入现代,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开创了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粮食安全有了坚实保障,更惠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

“未来,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传承赋能湖南稻作文明发展。”柏连阳表示,将以“种业安全+生态可持续+文化赋能”为核心,推动从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安全全产业链转型,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稻作文明标杆的地位。

杂交水稻研发是湖南的金字招牌,湖南在哪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采访中,柏连阳还分享了一组数据: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在2014年突破亩产1000公斤基础上,2018年突破1100公斤达1152.3公斤,2023年突破1200公斤达到1251.5公斤;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创每亩573.8公斤高产纪录。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刘欣怡

编辑:刘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