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优质双季早粳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中科发早粳23”高产示范展示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7月10日,长沙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场助力筑牢中国粮食安全的盛会——优质双季早粳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中科发早粳23”高产示范展示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举行。
这场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办,合肥丰乐种业有限公司承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指导及参与验收的会议,汇聚了院士、专家、种业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种业“芯片”新突破,探讨如何重塑南方早稻新格局。
一场高温下的丰收之约
“七月流火,流的是热情的火,丰收的火。”会议主持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兼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部部长刘信的开场白点燃了现场氛围。
他回顾道,去年7月在江西省上高县,签署了“中科发早粳1号”“中科发早粳23”授权开发协议,标志着这一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育成的品种正式走向产业化。
7月10日,李家洋院士(中)在长沙县“中科发早粳1号”水稻种植示范区查看水稻长势。
长江中下游早稻长期面临产量不稳、品质不优的困境,农民种植意愿低,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李家洋院士团队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南方第一个早粳稻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并在第六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终评会中摘得“全国优质粳稻金奖品种”称号。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一年来推广成果,推动全产业链协作。会议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在致辞时感慨:“湖南人民以最高礼遇欢迎各位到来,昨晚一场雨带来清爽,今日阳光正好,象征中科发早粳系列品种在湖南的丰收前景。”
测产结果:604.5公斤的里程碑
上午,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传清,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吴俊等5人——对长沙县320亩“中科发早粳1号”示范片进行机收实测。
许靖波宣读结果时,会场屏息。
“随机选取三块田,扣除杂质和水分(14.5%标准含水量),产量分别为606公斤、593公斤和614.5公斤,平均604.5公斤!”
掌声雷动。这一数字意义非凡:南方早稻常年平均亩产不足500公斤,而“中科发早粳1号”首次突破600公斤大关。
许靖波补充道:“田间群体长势均衡,无显著病虫害,植株挺立,结实率超80%。”
“中科发早粳1号”水稻种植示范区,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测产。
李家洋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傅向东研究员解释:“该品种融合热带粳稻耐热性和北方粳稻耐寒性,苗期抗低温、后期抗高温,解决了传统早稻‘前期烂秧、后期高温逼熟’的痼疾。”
专家论道:从科学突破到产业落地
测产结果引发深度研讨。专家们一致肯定品种的“四优特性”——丰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并就推广路径建言。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仕华。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仕华点出关键:“这不仅是育种突破,更是生态型融合的成功。热带粳稻基因赋予后期耐热性,北方粳稻基因提升苗期抗寒性。”
杨仕华建议优化栽培体系:“早粳需配套技术,如2月底早播(传统籼稻3月中下旬播),密度控制需平衡穗数与高温环境。”他还呼吁调整审定标准:“建议以‘中科发早粳1号’为对照种,推动国家早粳审定体系革新。”
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聚焦产业链:“品质优势需转化为经济价值。当前早粳稻谷收购价1.5元/斤,高于籼稻1.3元/斤,但需进一步产销融合。”
杨远柱以自身30年早稻研究经验强调:“中科发早粳解决了直链淀粉含量高、精米率低(传统仅39%)问题,食味品质获金奖就是明证。”
中科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
中科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警示:“高产勿忘绿色。过量施肥污染土壤,我们这几代人若不留净土,子孙后代必骂!”他建议在种植水稻时,配套“减肥减药”技术。
柏连阳提醒风险管控:“推广初期须规范技术模式。湖南需研究配套晚稻品种,确保双季都丰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浩华补充实践观察:“江西试种显示分蘖力强,最高亩穗数达30万。明年计划推广万亩示范片。”
企业之声:产业链如何“链动”未来
企业代表成为研讨会另一主角,他们从市场端印证品种价值。
国投种业总经理杜黎龙坦言:“常规稻推广易陷低价竞争,但中科发早粳以优质溢价破局。我们承担风险先行,就是看中其全产业链潜力。”
丰乐种业总经理包跃基透露:“加工试验显示精米率68%-70%,未来若提升至70%以上,将大幅增效。”
正泰米业董事长江海生分享终端策略:“我们在全国1万家餐饮店推广优质米。中科发早粳7月中旬上市,填补了南方早稻与晚稻间的原料空窗期。我们已采购长沙示范片全部320亩稻谷,计划打造‘新粳米’品牌。”
角山米业总监贺华利现场下单:“我们正调配收割机运粮。目标是将健康美味送入每个家庭。”
李家洋院士回应企业期待时,归功多方协作:“下一步,将优化早熟基因机制,助力面积从当前7000万亩升至1.5亿亩峰值,保障粮食安全。”
“中科发早粳1号”水稻种植示范区,水稻颗粒饱满,长势均衡,无显著病虫害,植株挺立。
一粒种子的现代化征程
研讨会落幕时,刘信总结:“从江西到湖南,中科发早粳的足迹印证了‘科技赋能产业’。”
数据描绘未来:湖南早稻年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若中科发早粳推广至30%,可增产稻谷6亿公斤。而企业订单农业模式正搭建产销闭环。
烈日下的长沙,一场研讨会链动了实验室到餐桌的链条。专家预言“中科发早粳将改变南方大米口感”,一粒种子正踏上重塑产业的征程。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