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长沙报道
“青葱的时光回不去,青春的故乡等我归期……”
伴随着《青春的故乡》旋律响起,300多位不同学校的湖湘校友,又齐聚一堂。
11月20日,2024年“校友回湘”大会在长沙召开。
11月20日下午,2024年“校友回湘”大会在长沙召开。
在活动现场,记者注意到两个细节充满“回忆感”。
一个是会场外的一块屏幕,可以变换百余所学校的标志性背景。前来赴会的校友们,纷纷上前合影,和母校同框。
另一个是如“冶金943班”等课堂场景,布置在进入会场的必经之路上。而在大门前的入座导引上,也放着“课桌”式的分布图。
会场外,充满“回忆感”的场景。
会场外,勾起了校友的回忆;会场内,见证了校友的“湘情”。
大会上,发布了“校友回湘”的多个成绩单。
比如招商引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1月至今年10月期间,“校友回湘”助力全省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已达1185.33亿元。
引人才方面,校友们助力招引优秀人才143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6人。
找技术方面,校友企业与高校签订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28亿元。
反哺母校方面,全省各高校、高中年度分别新增接受校友捐赠金额4.97亿元、2.24亿元……
“校友回湘”捐赠成果榜(部分榜单)。
会上,还举行了“校友回湘”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其中,签约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214.18亿元,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教联合项目总投资额17.9亿元。
从去年湖南提出“校友回湘”,到今年1月底启动“校友回湘”,仅一年的时间,就从谋划走到了“奔现”,说明湖南这张“牌”打得比较快,也打得比较响。
针对“校友回湘”,湖南不仅从大处着笔,比如5月份上线“校友回湘”大数据服务平台,将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区、134家省级及以上园区、123所高校和157所高中纳入平台,还注重从细节处做好服务。
比如,专门为“校友回湘”创作了歌曲《青春的故乡》;专门为“校友回湘”开发了随手就可以操作的小程序。
“校友回湘”小程序截图。
从个案来看,“校友回湘”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比如中南大学号召校友回湘后,招商引资约246亿元,居全省高校第一。
宁乡市一中在全球和国内共成立校友分会32个,近年来共协助引进校友回湘投资签约超80亿元,实际已到位资金50亿元……
正如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会上所说,校友回湘,已呈三湘四水的大浪潮。
为了迎接校友回湘,湖南将提供全周期服务、全要素支撑、全方位保障,做大家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
2024年“校友回湘”大会现场,与会校友在参观“校友回湘”工作成果展览。(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
今年,是湖南把推进“校友回湘”工作作为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的第一年,记者在这里谈三点观察。
一张新的“名片”。
仅仅一年的时间,“校友回湘”就已经成为湖南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重要品牌,前面一组数据足以证明。
其实,校友经济并不是新事物,比如武汉、厦门、广州、成都等二十多个城市纷纷发力校友经济,其中武汉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短短几年招商引资上万亿元。
但在省级层面,树立“校友回湘”这样的大品牌,统一开展大型活动,建立引智引资大平台,成立省级工作专班,整合分散的校友资源,还比较鲜见。
由此看来,湖南可谓走在全国前列,手中又多了一张“好牌”。下一步,就是如何更好地打响品牌,让“校友回湘”发挥更大的吸引力。
会场外的阶梯上,设有“校友回湘 携手兴湘”等标语。
一种新的“融合”。
同样是挖掘“感情资源”,湖南以前主打“湘商回归”,而现在形成了“湘商回归”“校友回湘”和“湘智兴湘”三驾马车的局面。
如果说,“湘商回归”和“湘智兴湘”分别侧重于引资和引智的话,那么,“校友回湘”兼具引资和引智,更侧重实现资与智的融合。
此次“校友回湘”大会上,不仅有招商引资的签约,还有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签约,这也说明了“校友回湘”活动的“含科量”“含智量”比较高。
湖南的教育总体规模在全国居第7位,校友资源潜力巨大。
“校友回湘”,湖南以省内重点高校、高中为主体组建工作体系,打通资源壁垒,将有效推进校友组织、校友企业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教育链在深度融合中,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当然,由一张“牌”变为一组“牌”,如何打好,也更考验“操盘者”的智慧。
长沙湘江两岸,为校友回湘“飘红”。
一个新的“契机”。
正如此次“校友回湘”大会上所推荐的,湖湘大地不仅是镌刻校友青春记忆的故土,更是能承载广大校友创业拼搏的热土。
“校友回湘”成为兴湘强湘的大品牌,可谓恰逢其时。
科技创新正成为时代跃迁的关键变量,湖南正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仅需要引资,更需要引智。
无论是湖南近期发力科研成果转化,还是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关键都在人才,离不开“校友回湘”的加持。
面向未来,“校友回湘”对湖南而言,未尝不是一个新契机。
“校友回湘”既缘自情感的羁绊,还有发展机会的选择,更有人才生态的吸引。
如果,湖南能够以培强“校友回湘”的人才磁场为契机,持续优化湖南的人才生态,拓展湖南的创业创新空间,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盛景,未必不会重现。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志雄
编辑:罗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