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文洁 邵阳报道
邵阳市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得天独厚的物产造就如宝庆竹刻一类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看似没有生命的茶树瘤,经过巧雕、乱刀雕等多种技法,变成一件件独一无二充满生命的艺术作品,今年61岁的陆凡林是邵阳竹木根雕研究所所长、竹木根雕世家第七代传承人,醉心根雕已经40余年。
正在进行根雕创作的陆凡林。
一根拐杖开始的竹刻根雕之路
陆凡林出生在邵阳县长阳铺镇一个被竹林围绕的小村,父辈都从事竹木根雕工作,耳濡目染,陆凡林从小接触根雕,自然也爱上了这份手艺活。
15岁时,陆凡林一件初出茅庐的作品正式打开了他与竹木根雕的缘分。
附近乡邻前来定做一根拐杖。区别于传统竹制用品的审美,陆凡林大胆创新,设计了一只青蛙图案雕刻在茶树瘤上,与拐杖融合别有一番雅趣。成品出来后,拐杖主人很满意,也让陆凡林在周围乡邻里打开了名气。
这次的成功尝试,让初入行业的陆凡林对雕刻技艺的兴趣更加浓厚。“当时一天的工资是两元,我很满足,拐杖也很受老年人欢迎。”至此,陆凡林的竹木根雕创作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制作一个好的竹根雕作品,艺人们除了对刀具有娴熟的掌握外,更注重的是对原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构思,根据每个独一无二的原料,因势赋形,注重天趣与人艺的有机结合。每个作品制作周期长达数月,其中的枯燥和精细打磨只有陆凡林自己知道。
竹根雕《大漠情》。
将根雕作品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根雕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主题,在创作上除了传统根雕技术,匠人们更要注重思路创新,才能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根雕艺术品。
陆凡林一直坚持大胆创新,对材料、题材、技艺等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良,大胆摒弃固有模式另辟蹊径,注重根雕作品从观赏性转向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统一。
根雕作品《刘海戏金蟾》。
陆凡林取材民间故事而创作的竹根雕作品《刘海戏金蟾》,根据竹根自然独特弧度雕刻山石,刘海置于山石之上,表情生动可爱,将刘海戏耍金蟾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2010年,作品在上海世博会湖南周展出,获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创意奖,并被湖南省非遗中心陈列馆永久收藏。同时,还有许多代表性作品分别被收藏在省非遗中心和省工美协会陈列馆等地。
近年来,陆凡林还创作了大量生活物品,如根雕台灯、挂衣架、挂笔架、笔筒、根雕家具等,结合时代新审美创作了大量的文创产品,并在2020年获得全国竹刻邀请展暨竹刻文创作品大赛铜奖。
将竹刻根雕技艺传承下去
竹刻根雕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艺术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了湖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根雕作品《“典”亮生活,伴民同行》。
2007年,陆凡林自筹资金,创办宝庆竹木根雕传习所,致力于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积极组织恢复根雕作坊,尝试以生产性保护的模式传承根雕技艺;在邵阳市魏源文化市场开设竹根雕作坊,培养20多位社会青年从事竹根雕行业。“我20多个徒弟在全国各地从事根雕相关工作,传承手艺。”陆凡林笑着说。
2009年,邵阳根雕被列为市级非遗名录,陆凡林注册成立了邵阳市竹木根雕研究所。2013年,邵阳根雕被市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所推荐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其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
陆凡林指导邵阳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现在陆凡林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从事根雕制作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凡林还与邵阳学院合作,进行根雕技艺教学,最大程度传播根雕文化。
陆凡林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一座集合各类竹刻根雕作品的展馆即将开馆,他也将继续传承邵阳根雕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洁
编辑:姜雯婕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