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整理报道
6月24日晚是属于郴州的“高光时刻”,《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正式亮相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糍粑制作技艺(大禾米糍制作技艺)、传统银饰锻制技艺(郴州银饰锻制技艺)等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惊艳登场,向全国人民展现了郴州独特的非遗魅力和精湛的传统民间技艺。
郴州市政协机关集中观看《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
多彩湖南魅力无穷,全城共赏非遗之美。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从城市到农村,从医院到商场,郴州各地干部群众纷纷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观看节目、见证郴州非遗的“高光时刻”,引发热烈反响。
北湖区干部职工集中收听收看节目。
桂东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工作间隙收看节目。
临武县人民政府观看节目。
非遗让全国认识郴州,带动旅游
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是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安英在节目中向观众展示了鱼粉的制作过程。
苏仙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王勇军表示,看完这期节目以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郴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华夏文明 ,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中一项责无旁贷的工作。
“在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到来之际,《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的播出,能把我们的郴州的非遗文化带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感受到郴州地方独特文化,也能带动各地游客来实地参观、旅游,体验我们的非遗文化,通过非遗文化,更多的认识郴州,了解郴州。”苏仙区市政公用设施维护服务中心副主任首都说。
李启香是“乌米粽”市级非遗传承人,她看完节目后感触颇深,备受鼓舞。“郴州的非遗项目能够在中央台进行宣传,让全国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我们的文化,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今后应该更努力地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让郴州的非遗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人人要走近非遗 传播非遗文化
宜章县农村经营服务站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节目。
宜章县农村经营服务站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听收看节目,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学习和弘扬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益求精、执着不怠的精神,立足岗位,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宜章县五岭镇干部杨春娥激动地说:“收看节目后,让我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桂东县文旅广体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收看《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
一个个非遗项目为切入点,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和体验非遗的魅力,感受湖南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积淀。桂东县文旅广体局干部职工表示,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让年轻人淡忘的古老技艺正在焕发新生,以点带面,折射出中华大地的传统技艺之精、传统艺术之美,彰显了非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非遗不是遗忘,桂东县将继续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进校园进社区、技艺比赛和交流等活动,为非遗搭建展示和传承平台,形成更为浓厚的保护传承氛围。
北湖区燕泉街道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
北湖区燕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东表示,通过观看视频充分认识宣传展示非遗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全体干部职工要树“匠心”、砺“匠技”、立“匠德”,积极行动起来,以坚定的责任担当宣传好、推广好郴州特色非遗文化,为传承非遗文化、助力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贡献燕泉力量。
感受到伴嫁歌不一样的美
“平时自己很喜欢唱伴嫁歌,但是在中央电视台看,还是第一次,感觉非常不一样,拍的真美。”嘉禾塘村镇英花村周女士从前几天看到预告后,当晚早早的就和家人们守在电视剧前一同观看。
嘉禾伴嫁歌演员在观看《非遗》节目。(黄春涛 摄)
伴嫁歌是郴州市嘉禾县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歌,发源于秦汉间。唐宋时,表现形式已日臻完美,明清之际则达鼎盛,一路传承,清末、民初延绵不绝。2021年5月24日,嘉禾伴嫁歌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村村民在伴嫁歌传承基地观看。
“嘉禾伴嫁歌能录入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登上央视大舞台,这和我们县里近年来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传承的举措是密不可分的。”嘉禾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欧华丽说,嘉禾县将借助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大对伴嫁歌保护、传承、推广的力度,让嘉禾伴嫁歌这枝艺术奇葩,登上更高的舞台。
(鸣谢邓和明、廖泽华、李阿俊、谢丽萍提供素材)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编辑:龙芳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