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供养致富竹 畅销“草八珍” 供销湘军拓开特色扶贫路
2020-07-27 16:27:35 字号:

供养致富竹 畅销“草八珍” 供销湘军拓开特色扶贫路

11.png

曾震亚(中)在小乡村村民杨祖中家走访看望。

22.png

张宇(右)和农户一起采收竹荪。

红网时刻记者 黄瑞婷 通讯员 罗忠华 周勇 长沙报道

位于邵阳市绥宁县唐家坊镇小乡村,山木葱茏。独厚的气候、湿度、海拔地理优势,造就了竹林和竹林腐生真菌绝佳的生长环境。

小乡村是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定点扶贫村庄。自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省供销社派出“最能打仗的人”,发挥供销合作社惠农服务优势,帮助小乡村培育产业,稳定脱贫致富。

如今,这里竹笋加工等产业已经颇具竞争力。加上扶贫队伍发挥直属单位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优势,教村民利用竹子加工废料种植竹荪,用足用透竹子资源,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目前,“发展竹笋产业”已经上升到绥宁县的重点发展战略,全县8个产竹大镇纷纷掀起了“学小乡”的热潮。

今年以来,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曾震亚先后两次带队赴小乡村调研走访、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继续从产业发展壮大、市场对接等方面为小乡村持续加力。

夯实基础 稳定脱贫

来到小乡村,省供销社驻村工作队队长、财务处副处长张宇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访当地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他了解到,作为省级贫困村,小乡村坐落湖南省绥宁北部宝鼎山下,是绥宁偏远村之一,基础设施不完善、饮水方式原始、产业零散,脱贫难度不小。

张宇和队员们首先围绕贫困户脱贫,紧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妥善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不断完善小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做好小乡村道路损毁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河道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程建设。

“过去,只能去村子边上挑山泉水,回到家后挖坑蓄水,不仅有泥巴味,有时水里还能看到蜈蚣。天旱时,喝水都成了问题。现在,省供销社驻村扶贫工作队给每个村组建了蓄水池,让我们用上了自来水,不仅安全还省事。”村民曾德喜说。

5组村民杨祖中家中四口人,小女儿患上脑瘫。曾震亚作为其结对帮扶责任人,每年都入村走访解决实际困难。曾震亚不仅支持大女儿的就读学费和生活费,还支持小女儿去长沙的治疗及康复费,帮助残疾人便利设施改造。如今,全家已搬入集中安置房居住,小女儿可借助器材上学,其余三人都有稳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省供销社筹建了30万元的扶贫基金,每年都对困难群众进行一定的医疗救助和生活慰问。不仅如此,注重关爱下一代的成长,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累计为村小学捐赠了价值约35万元的校车、图书、棉被、安全书包等;关注村民健康养老,依托残联和省财贸医院资源,建设了集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院远程诊疗协助为一体的小乡健康屋。

精准定制 产业扶贫

要想真正实现脱贫,仍要看当地产业能否做大做强。

张宇认为应该先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面对“九分山一分田”的小乡村,面对村庄周围山上郁郁葱葱的楠竹,驻村工作队决定靠山吃山,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小乡村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楠竹面积近2万亩。驻村工作队认识到要实现小乡村真正脱贫,就要立足当地丰富的楠竹资源,打造竹林高效利用完整产业链,实现扶贫产业由“输血”到“造血”转变。

春笋加工产业方面。2018年,驻村工作队引进福建建瓯春笋压制技术,通过笋干加工解决春笋过多难以保存的难题。

想让这一产业持续有效发展,标准化加工厂建设势在必行。2019年,驻村工作队将绥宁县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小乡村的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30万元的冷链库建设撬动地方300万元的资金投入,竹笋加工厂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想要建好一个工厂,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从“三通一平”起,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有少数村民的阻挠,也有村组认为闲置村部改建有利可图,要求给予补偿,等等,可以说,整个工厂建设是战胜了重重困难。加之建厂资金来自四面八方,每笔资金的使用都必须做到合法合规。驻村工作队采取公开招标和公开采购的方式,实行全过程公开透明。整个建厂过程没有发生一例信访事件。

2019年,春笋市场一片火热,毛笋价格上涨了66%,全村农户挖笋积极性高涨,全村售笋200多万斤,创收200多万元。农户全年压制鲜笋120万斤,制成笋干6万多斤,创收150万元。2020年4月,占地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的笋丝食品加工厂正式落成,可年加工春笋500万斤,每年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18万元左右的分红,不仅解决了“工作队撤队之后谁来继续帮扶”的难题,更让产业基础薄弱的小乡村具备了市场竞争力。

驻村工作队还依托省社直属单位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优势,教村民利用竹子加工废料种植竹荪,用足用透竹子资源。竹荪种植经过2018年的试种和2019年的推广种植,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10亩,亩产鲜竹荪2000多斤,亩产值4万多元,尝到甜头的种植户喜不自禁,连连感谢扶贫队带来的好项目。

这一特色产业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实实在在贯彻落实、忠实笃行了“精准扶贫”的要求。

延伸服务 防止返贫

把脉问诊才能照方抓药。三年来,驻村工作队在广泛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盾单位作用,加大供销系统帮扶力度,确保脱贫,不出现返贫风险。

2018年起,工作队以“党建、村建、社建三建结合,党务、社务、商务三务合一”的形式,由村集体出资建设了村惠农综合服务社,负责为村集体推广的种植养殖、笋压制、竹加工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同时负责收罗全村的优质农特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如剁辣椒、干笋、高山生态米、绥宁通辣椒、土酒、竹工艺品等,通过供销e家、扶贫微店、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对外销售,帮助小乡村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卖上好价钱。

曾震亚表示,党建、村建、社建三建结合强化基层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与村集体开展党务、村务、商务合一进行综合服务,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百米”,进一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乡村治理的模式和为农服务的方式更加紧贴、更加符合农民需求,更容易受到农民的欢迎。

78岁的钟启松种植了黄金梨,黄桃,优质稻等7.5亩。“工作队经常来家中走访慰问,一到农忙时,他们便过来帮忙,帮助我家摘果子,整理包装,联系销售。”钟启松说。

近年来,工作队对接益阳、常德、江西笋丝厂收购小乡笋干,对接省社直属企事业单位消费小乡村的优质大米和竹荪,累计消费扶贫金额近30万元。惠农服务社实行公办公享,收益全部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连续两年为村中60岁以上老人分红,已累计分红4万元。

来源:红网

作者:黄瑞婷 罗忠华 周勇

编辑:贾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