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轮回,沧桑演绎。转眼间,我的父亲已满头染霜,逾越耄耋之年。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经历了解放前的苦难,投身过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参加过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参加过国防机密工作,转业后回到老家又积极支持家乡的建设。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我们。
父亲名叫何周斌,1935年3月出生于郴县白露塘公社珠江桥大队一穷苦农家。历经旧社会的苦难,1953年父亲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感恩之情,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担任珠江桥大队民兵分队长,带领村民发展生产。1954年,因表现突出被组织确定为预备党员(原称后备党员)。在1955年3月,父亲响应毛主席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9953部队二营炮兵连,同年奔赴朝鲜战场。因作战英勇,表现突出,到部队转为正式党员,并担任炮长(连长)一职,1956年获得一级技术能手称号,记个人三等功一次。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8月3日载誉回到祖国。回国后被安排到山西省临汾地区曲沃县侯马镇中国人民解放军350部队二营炮兵连继续服役。后又分配到山西省国防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太原市785厂(军工厂)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曾为陈赓大将做过服务工作。
1961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父亲毅然辞去留到城市工作的难得机会,回到家乡投身农村建设,担任大队主任兼民兵营长。直到1990年,父亲才从村干部的岗位退下来。
从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家乡,始终要有颗感恩的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要有奉献精神。如今,我也在社区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像父亲一样,为祖国,为苏仙区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依稀记得,那时条件十分艰苦。白天,父亲要带领村民下地干农活;晚上,还要组织大家开会,学文件,学知识,学技术。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从不说累,却总说自己作为大队主任,没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为尽快让村民摆脱饥饿和贫困,父亲积极组织村民开荒造田,那时,我们老家那一带植被茂盛,山上的障气很重,加之劳累过度,父亲差点双目失明。记得父亲当时拉着我的手说:“我的眼睛快看不见了,以后你们兄妹几个要听妈妈的话,继续为家乡建设努力工作。”听父亲这么一说,我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后来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父亲的眼睛逐渐恢复。眼疾恢复后,父亲立马带领村民们开荒种地,修水库挖渠道……。为改变家乡面貌,父亲从来不说一个“苦”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群众办实事,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如今,珠江桥的村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虽然父亲已不再担任村干部,但村民们碰到他还是会亲切地称呼一声“何主任”。
家乡变了,交通便捷,高楼林立;村民富了,吃穿不愁,小车进出。但不讲卫生的陋习一时还是难以改变。年过八旬的父亲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依然牢记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着军人本色,主动挑起了村里保洁工作的重担。保洁工作又脏又累,工资又不高,年轻人都不愿做。可父亲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骄阳似火,每天都认真打扫着村子里的背街小巷。做儿女的多次劝他,叫老人家不要做了,这么大的年纪也该享享清福。但父亲却说:“只要我身体还能动,就要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一直要干到我走不动的那天为止!”通过他的行动感染,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卫生习惯有明显改变,村庄也像城里一样干净整洁。
父亲常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听党的话,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一部分,要把小家建设好,国家也就变得更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抗美援朝到国防工厂,从村干部到保洁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品做人。他当村干部几十年,两袖清风,不贪不占,公私分明,用实际行动凝成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苏仙区卜里坪街道环城桥社区纪检员:何良英)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何良英
编辑:陈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