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底,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在长沙拉开序幕。为让大家更宏观、更细致地了解非洲国家的风土人情、志物风貌,5月30日起,红网·时刻特推出《时小刻非洲游》栏目,带大家游遍既神秘又狂野的非洲大陆。今天,我们来到毛里塔尼亚。
红网时刻记者 杨朝文 综合报道
濒临大西洋、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的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全境有3/4的地区是沙漠,素有“沙漠共和国”之称,但这里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产鱼大国。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在毛里塔尼亚海域附近交汇,形成非洲最丰饶的渔场——西非渔场,这里生产被称为“西非软黄金”的章鱼、鱿鱼,以及各类鲷鱼、石斑鱼远销世界各地。渔业也成为毛里塔尼亚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毛里塔尼亚地形图(来源:天地图)
由于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区域,毛里塔尼亚农业种植业发展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在毛里塔尼亚,洋葱、马铃薯等农产品价格往往比海鲜还要贵,绿叶蔬菜更是罕见之物。据不完全统计,毛里塔尼亚海鲜产品每年的捕捞量超过65万吨,渔业产品大量出口,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约15%,渔业收入占外汇收入40%。
随着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不少中国人选择前往海外进行捕捞。作为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域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中国人来到西非海域开展捕捞作业,至今有约500艘中国远洋渔船、数千中国渔民在此捕捞,并经营工厂加工鱼类产品,同时雇佣大量非洲本地人共同作业。
中国和毛里塔尼亚渔民共同作业(资料图)
虽然一个处于非洲的西海岸,一个位于亚洲的最东边,中国和毛里塔尼亚从1965年建交以来就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毛里塔尼亚最为困难的粮食供应方面,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向毛里塔尼亚提供农业援助,在姆颇利建设了1000公顷的机械化农场,年产稻谷2500吨,在塞内加尔河谷地区创造了沙漠中的农业奇迹。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在毛里塔尼亚建成水稻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为毛里塔尼亚培养大批农业技术人才的同时,研发新的水稻品种,改良牛羊品种,并根据不同的作物分区建设了滴灌系统、喷灌系统,使大片的荒漠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极大提高了毛里塔尼亚粮食自给能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文
编辑:朱婷劼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