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夏日旅游经济而言,桃江无疑是一只潜力股。
7月13日,晴。在湖南桃江竹海景区的竹林小道上,一辆辆旅游车穿梭于竹林。尽管当天城区的气温达到35℃,但穿梭于竹林之间的游客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炎热。
竹林、微风、美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不过,桃江的旅游不仅仅局限于此。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抓拍,记录精彩的真实镜头。”在竹海景区的书院,一场盛大的新闻摄影公益讲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场由桃江县文旅广体局、县文联和县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有用的知识从来不会缺乏学徒。”在人人都持有“摄像机”的年代,这一堂摄影课,让在座的游客无不听得聚精会神,收获颇多。
主讲人胡立强,是益阳桃江籍资深媒体人,他1996年开始从桃江公安借调至省公安厅人民公安报记者站工作,先后担任记者、副站长、站长,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兼手机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一提到新闻,提到图片拍摄,胡立强的脸上显得精神抖擞。
这一场景,与多年前的竹海旅游景区,已是大不相同。“旅游+文化”早从一种目标,转变成为了一种现实。
熟悉桃江的人都清楚,近年来,桃江在旅游方面的投入巨大。其中,标志性的投入是“紫金湾欢乐王国”的建设。早些年,“夏日旅游”成为了各地主要的投入方向。桃江,作为一个以山区为主体的县,并没有示弱。
通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思路,“紫金湾欢乐王国”的多个“清凉项目”收效明显。其中,六月天玩雪的“冰雪乐园”项目游客量爆满,高峰时期景区一票难求。这些火爆的场景仍在抖音平台可以搜索到。
然而,随着各地对“夏日”旅游投入的增加,许多以设备投入为主的清凉项目原有的新鲜感,逐渐在游客的心中淡化。
很多旅游项目刚开张的时候游客爆满,之后便开始衰弱,最后成为了“遗址”的现场屡见不鲜。如何用新的项目吸引游客?桃江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一系列动作应运而生。让本地人印象最为时刻的是,竹海景区上一颗大型“竹笋”的“拔地而起”,以及与之配套的“竹林秘境度假民宿”。
“在民宿里住上一天,确实能感受到什么叫做一览众山小。”一位游客表示。
众所周知,桃江以桃花江以及竹子而闻名。一提到桃江,人们不由得想起桃花江,想起美女,想起竹资源。此外,还有不为人普遍知悉的是屈原当年也在桃江生活过,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天问》。至今,境内还保留有天问阁遗址。
可以说,发展旅游业是桃江的一大优势。事实证明,没有文化底蕴,以及独特风格的旅游是不能长久的。如何将潜在的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桃江人一直在探索。
“有一个很尴尬的场景,就是桃花江两畔的农民早就不再种植桃树。”当地居民表示,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当地仅仅有政府部门种植的观赏桃花是成片的,但这些桃花还不够支撑起人们对“桃花江”美景的期待,并没有成为气候。“人们期待的是漫山遍野的桃花。”
除此之外,与屈原相关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桃江旅游的屈原元素太少。“没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内涵的旅游是留不住人心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没有挖掘的旅游资源,正是桃江文旅发展的潜力。
目前,桃江正将这些潜在的元素一步一步地进行挖掘。
此外,通过旅游增加知识,让游客有所得,也是桃江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比如,夏日游泳项目哪里都可以做。但游完泳后能干什么?能否体验到与其他景区不同的项目?这就是一种新的竞争。
桃江的天问学堂,无疑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一位游客表示:“在发朋友圈成为一种时尚,或者习惯的时代,胡立强老师的摄影讲课,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不少当地人还期待,政府能大力扶持桃花江畔的农民种植桃树,以“农业+旅游”的模式,重现“桃花江”美景。
玩不一样的项目,住不一样的民宿,学有用的知识,成为了桃江旅游发展的新名片。
来源:光明网
作者:陈岳杉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