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形成、发展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是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密切联系在一起。湖湘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因为它以自己的人文追求、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湖湘文化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楚汉、两宋、近代,这三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湖湘大地在这些重要历史阶段均创造出了独特的历史成就和文化贡献,顺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表达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要求。
在楚汉时期,湖湘地区成为衍生楚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产生了将中原道德文化与沅湘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其典型代表是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屈原是战国时期杰出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他晚年流放在湖湘大地,创作了渗透湖湘地域特色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与深刻思想,推动了文化中国的多元融合与历史建构。《楚辞》不仅是楚文化的优秀典范,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经典。屈原在《楚辞》中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统合为一个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艺术世界,推动了一种具有统一性与包容性的文化传统的历史建构,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屈原因“重华情结”而实现了南楚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沅湘地区的巫歌民俗因《楚辞》而成为中华艺术的经典。在以后的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屈原的《楚辞》一直陶冶着中华儿女的审美心灵和精神世界。两汉以后中华文化的主体主要有三大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其中荆楚文化为两汉以后完全成熟的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使这个远离中原华夏文化的楚蛮地区的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区域文化之一,纳入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可见,产生于湖湘地域的南楚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贡献。
两宋时期湖湘地区的理学崛起,书院教育大盛,从而推动了湖湘文化兴盛和发展,进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建构。由于外来佛教文化的传入,原来的中华本土文化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吸收外来佛教文化的智慧与价值,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已经成为两宋以后士大夫必须承担的中华文化使命。两宋时期湖湘学者崛起,他们积极参与了两宋理学思潮的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学家、理学学派。理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北宋理学奠基、南宋理学集大成、明清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不同阶段在湖湘地区具有重要代表,包括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等。与此同时,湖湘地区蓬勃发展的书院,为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宋以前文化教育并不发达的湖湘地区,两宋时期出现的“天下四大书院”中,湖南竟然拥有岳麓书院、石鼓书院两所。历史上曾经有“天下书院楚为盛”的说法,反映了湖湘地区文化教育的历史贡献。所以,两宋时期湖湘文化能够崛起,就在于它勇敢承担、积极参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在吸收佛教文化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
清末民初时期,近代湖湘文化发展到全盛的历史阶段,对中华文化的近代化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晚清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文化受到强势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湖湘文化在这个时期能够崛起,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区域之一。近代湖湘知识群体一方面主动承担起学习、引进外来体现现代化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全方位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坚守中华文化传统,坚守中华文化那些具有恒常性意义的价值体系,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重建。清末民初的湖湘知识群体参与了这一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那些提倡学习西方近代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志士仁人,往往均是胸怀民族主义的家国情怀、立志大同文化理想的优秀湖湘儿女。他们致力于中华文明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重建。那些在近代史上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开创文化融通以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先驱人物,均有着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自信,这一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体认的基础之上。所以,尽管他们也批判中华文化的糟粕,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丧失过中华文化的自信。如魏源是呼唤“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倡导改革开放的清醒者,但是他又是坚守中华文化的理想者,标榜要以中华文化理想的“三代之心”,作为自己经世致用的最终目标。谭嗣同是一位对中华文化传统有着足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人,他坚持以“仁”为其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而建构新的文化体系,故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仁学》。他标榜中华文化传统价值核心的“仁”,体现出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精神。杨昌济也坚定地相信,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具有普遍性与世界主义的,他说:“吾国圣贤之教,本取世界主义,故恒谓吾国为天下。”总之,湖湘学人坚信中华优秀文化既有贯通古今的恒常价值,又有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价值。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在中华文化发展一些重要历史阶段,总有一些湖湘知识群体希望推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他们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其精神动力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包括大同理想、王道政治、仁学之道。他们的文化自信,则是根源于对中华文化是一种普遍性文化的信念。他们那种坚决推动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张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文化态度,恰恰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样,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历史,特别是了解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朱汉民)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朱汉民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