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从救助专项资金中划拨140余万元,建设1个社会工作服务总站和12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两年来,雨湖区立足本地实际,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社工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阵地,配好软硬件设施
雨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工站项目建设,以区政府办名义发布《雨湖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2018—2020年度实施方案(试行)》,为深入落实和快速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在统筹建站上,雨湖区民政局积极争取协调乡镇(街道)全力配合社工站建设,社工站所需办公场地、办公设施、日常水电开支等均由乡镇(街道)承担,乡镇(街道)民政所长统一任命为社工站站长,为社工机构的进驻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选优配强队伍上,一方面,提高准入门槛,设定年龄、学历条件,优先录用持证人员。目前,20名社工基本都是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其中中级社工师3名,助理社工师4名。另一方面,采取督导-社工主任-总站社工-一线社工层层督导模式,提升业务水平。2019年5月,雨湖区聘请1名中级社工师、全国社会工作实务督导常驻社工总站,社工站管理步入新阶段。
精管理,确保顺畅运转
出台服务标准。雨湖区承接了湖南省民政厅创新试点项目——“湘潭市社工站建设及服务标准研制项目”,明确民政部门、乡镇(街道)、社工机构、社工各方职能职责,规定社工站软硬件建设标准、人员要求、服务原则、服务方法、服务管理、督导和评估以及社工站评估主体等内容,明确社工站建设及服务标准。此外,雨湖区还规范了社工站文书标准,试用社工站线上监测系统,开展档案规范培训。
确保规范运行。雨湖区民政局指导社工站开展规范化建设“六统一”活动,即统一户外标牌、社工站办公场地墙面布局、办公室硬件颜色、制度上墙格式设计、服装、工作牌。同时,建立“五报”工作制度,即社工下村(社区)开展活动或到区民政局办理相关事务,提前向社工总站管理人员汇报;社工每天在微信工作群提交工作日报,汇报每天的工作内容;社工站社工每周、每月向社工管理总站提交月报资料,总结本周、本月工作,提交下周和下月计划;社工管理总站每月向区民政局提供月报,总结汇报社工站本月工作,汇报下月工作计划;社工总站不定时到各社工站了解各工作岗位情况后,就社工工作、在岗情况向区民政局和乡镇(街道)进行反馈。
完善考核机制。每年根据省、市工作任务和民政中心工作,雨湖区制定了中期、年度考核评估细则,明确站点建设、人事管理、专业服务、专业支持等9个方面52项考核内容,进行百分制打分考核,结合第三方评估,根据分数情况确定拨付资金比例,倒逼社工站提升服务水平。
抓服务,提升专业水平
健全激励机制。对考取初级社工证的低保员每月补助100元,中级社工师每月200元,高级社工师每月400元。组织驻站社工参加省市业务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还就低保核查、兜底扶贫等组织社工集中培训和网络交流,增长其业务本领。
支持项目建设。区民政局积极购买居民自治、居家养老、留守儿童服务等社工服务,扶持社工机构发展。两年多来,共购买服务项目21个,注入资金95万余元。
创新服务模式。雨湖区探索在地化服务,推出“一站一特色”模式,根据乡镇(街道)实际需求,制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方案,如针对姜畲镇、鹤岭镇、长城乡留守儿童多、困难家庭多的实际,开展“童享未来”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增能项目;针对广场街道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的情况,开展“老伙伴”志愿行项目;针对窑湾街道拆迁群众多的情况,推出“居民公约我参与,文明生活约出来——居民公约促自治创新试点项目”,从优势视角出发,调动小区内外资源,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两年来,雨湖区社工站项目围绕民政服务对象,开展主题服务,还组建了10余支志愿者队伍,服务群众达45200多人次,受益人达90100余人。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编辑:莫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