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权不容私心杂念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杨菊先 编辑:闵美颖 2019-11-11 14:25:00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以《退休前忙于“公权变现”,15年后选择主动投案》为题,深入剖析了陈云生浙江省绍兴市政协原副主席陈建设在工作中,因私心膨胀一步一步走向违纪违法深渊的典型案例。

陈建设在忏悔书中提到,其“违法犯罪的直接动因是私欲膨胀”。人事安排突生变化时,陈建设内心深处完全从个人私利出发考虑问题,既然在从政这条路上得不到连续,就走做企业赚钱这条路。于是贪欲开始冒头,并且不断膨胀。当时他还错误地认为自身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价值,要尽力把所谓的“人力资本价值”转换成现实的资本价值,使自己和家人后半辈子能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殊不知自己所谓的“人力资本价值”都是组织赋予的公权力带来的。

“政者,正也”“公生明,廉生威”。清朝政治家陈弘谋之《从政遗规》有言: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知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意思是人只要有一丝贪图私利的念头,就会由刚直变为软弱,由聪智变为昏庸,由慈悲变为残忍,由高洁变为污浊,从而损坏自己一生的名节,所以古人都把不贪不占视若珍宝。

明朝贤臣周新十分珍视自己的名节,身为名宦的他始终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一次,有人给周新送来一只烤鹅,家人推辞不掉就收下了。周新为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便把那只烤鹅高高地挂在家中显眼之处,以后再有人送礼,他便指着烤鹅说,如果执意要送,照挂不误。从此再没有人敢给他送礼了。“悬鹅示众”的典故便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作风败坏、以权谋私,根子就是一个“私”字。很显然,私与公势不两立,凡为官行私者必不公。因此,秉公要求“守正”与“去私”。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也只有常怀天下为公之心,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弃私心杂念,把欲望关进自律的笼子,才能无畏、从容,才能不出事、干成事。

以权谋私、蜕化变质,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总开关”没拧紧,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就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古人讲“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加强廉洁自律,把法律的戒尺、纪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牢记于心,始终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才能抵达清风明月不染尘的境界。(苏仙区纪委监委:杨菊先)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杨菊先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