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康雪林:“人要活出一点境界”

来源:清风杂志社 编辑:陈靖 2019-06-14 11:15:05
时刻新闻
—分享—

???.png

康雪林。

初见康雪林时,他穿着一身很普通的西装,言谈十分朴实,完全看不出是一位身家过亿的民营企业家。他说:“人活着,要有点追求,要活出一点境界。”在他的心里,所谓“境界”,便是精神上的充实。

下海干事业

现今50多岁的康雪林,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蛇形山镇秋湖村。其家中有兄弟姐妹五人,康雪林为老大,家境十分贫困。1978年康雪林高中毕业后,便顶替父亲到鸡公山煤矿成为一名矿工。自此,侍奉双亲、抚养弟妹的重担全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但是生活的压力没有阻止康雪林前进的脚步,1988年,他自费考入湖南省煤干校。在校期间,他一直发奋学习,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数年如一日的学习生活,为他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康雪林顺利毕业,回到了从前上过班的鸡公山煤矿,担任技术员和安全生产副矿长。重新回到煤矿的康雪林并没有因为自己多读了几年书便自视甚高,而是和普通煤矿工人一样,深入矿井,举起锄头挖煤。不到两年时间,在康雪林的努力下,鸡公山煤矿面貌焕然一新,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创利税80多万元。

1992年,康雪林被调入越山煤矿任矿长,在担任矿长期间,他灵活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大刀阔斧地对煤矿进行整改,从技术改造到安全生产,从资金投入到人员安排,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康雪林被评为娄底市优秀企业家,1994年正式转为囯家干部,加入了中囯共产党。1996年调镇煤炭公司任经理,2000年走马上任砂山煤矿矿长。2002年兼任镇企业办总支书记。

彼时的康雪林用一句娄底的老话来形容,就是“端着铁饭碗,吃着国家粮”。在当地人的眼中,他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完全不用再如从前那样努力拼搏。但是康雪林并不满足,他觉得:“人生的乐趣就在于不断挑战。”

2003年,康雪林抓住企业转体机制,毅然放弃了人们眼中的“铁饭碗”,辞去所有的职务,下海经商。

几年时间里,康雪林先后创办了洪寺煤矿、秋湖预制厂,还承包了鸡公山煤矿。凭着他多年打拼的经验,对市场经济的洞察,以及专业上的知识,不到一年,康雪林名下企业的总产值就逾千万,为国家创税200多万元,安置劳力300多人。

2004年,康雪林再次走出了生活的“安逸圈”,他凭借囯家西部开发的契机,带领数十名矿上的“老兄弟”以及几十万元启动资金,来到了陌生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白手起家,创建了六盘水凸山田煤炭实业有限公司。

短短一年时间,康雪林的煤业公司便组织起了数百名技术骨干,联合资金7000多万元,公司下辖4个煤矿、1个洗煤厂、1家宾馆、1个运输公司,2005年时,其公司年产值就达8000万元以上,安排劳力400多人。

按说,身家已经如此深厚的康雪林完全可以放松下来,享享清福。但是他仍旧坚持下井,和工友们同吃同住,他说:“只有你待在这里,大家才有一种凝聚力;只有和工友们同吃同住,一起下井,你才能时刻掌握企业的动态以及工友们的想法。”不仅如此,康雪林还积极向当地献计献策,支持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据他介绍,从煤矿到镇上的那条马路便是由他投资建成,方便了公司运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周边乡村的出行问题。

无私回报家乡

功成名就的康雪林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你不信可以到我家乡去问,现在在我们村里只要提起我的名字,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康雪林面带骄傲地说,“以前是能力不足,现在有能力了,就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

一开始,康雪林是从帮助单个家庭入手。例如在他家乡的秋湖村,有一个工友,名叫康和平。他的老婆得了癌症,康雪林得知后,立马给康和平送去2万元,还义务承担他两个女儿读书的一切费用;还有一位邻村的村民名叫陈卫国,其年近六十的父亲身患股骨头坏死,其母亲存在智力障碍,两人皆无法正常劳作。家中还有一个正在读初二的弟弟;恰逢陈卫国刚刚考上大学,高昂的学费对这个原本就十分困苦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康雪林听说陈卫国家的情况之后,他冒雨来到了陈卫国的家中,一见到陈卫国,康雪林二话没说,当场表示:“你的学杂费算我的。”

像这样帮助单个家庭的事情,康雪林做了很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意识到,这样的帮助对于家乡人民来时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全体村民的生活水平。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个人捐资在该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原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秋湖村共有7家集体煤矿,由于长期地下开采,导致部分地表下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村民房屋开裂,田土无法耕种,全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秋湖村成了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因此,康雪林深知,只有把家乡的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修复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村民们的生活质量。2012年,康雪林发起建设秋湖新农村的倡议,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他不仅带头捐资6000万元,还带动其他企业老板和个人捐资100余万元,并且他亲自参与规划设计,成立项目指挥部,组织施工。机器轰鸣,干群齐动手,一个巨大的改造工程从此开始。

该项目采取政府主导、个人捐资、村支两委管理、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模式,共分两期6项进行,计划用5年时间,将秋湖新村重新进行建设和改造。该项目的第1期建设分为6个方面:一是改造村级道路,修建环村公路;二是引导采煤沉陷区内房屋受损户整体搬迁至居民安置点,安置点房屋将统一规划建设;三是将境内河道开挖改直,建设沿河风光带;四是建设村民休闲广场,方便群众娱乐健身;五是建设老年人公寓,让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六是建设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七是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学校。

原本康雪林想着,既然是帮助家乡做好事,应该会得到所有村民的支持。但不料,项目刚刚开始便遇到了一些困难。乡村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土地的流转、置换,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村民坚持不同意置换自家的土地,他们说:“我怎么知道你把我家的田地拿去做什么用了?万一要是置换出去,却没有收益,我不是得‘喝西北风’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康雪林感同身受,他知道,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村民们把自家的田地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所以无奈之下,他只好一边做村民们的工作,一边进行项目其他部分的建设。

希望把名字装到百姓心里

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同意将土地进行置换和流转的村民们获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再加上康雪林多次亲自上门沟通,剩下的村民们也都不再坚持,将土地拿了出来。康雪林感慨道:“原来做好事很难,把好事做实更难。”

目前,秋湖村已完成近200亩土地置换、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投资100多万元的自来水厂已经建设完毕,投资200多万元进行了三杆迁移,公路路基建设也基本完成,安装路灯60余盏,购置了500株名贵苗木,广场、学校等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幅美丽的新农村图景正在秋湖展开。

除了生态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康雪林还格外注重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2003年,康雪林便开始资助贫困学生,至今被资助学生共计100多名,金额达200多万元。对于部分成绩特别好的贫困学生,康雪林甚至一直资助他们上完大学。同时,从2007年起,康雪林除却年年坚持捐资助学外,还带领本镇企业界知名人士筹资建立了蛇形山镇教育基金会。截至2018年,已募集资金350多万元,其中康雪林个人捐款就达160多万元。

在整个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康雪林投入的资金大部分都是采用捐赠的形式,不仅没有为自己获取分毫的利益,甚至在秋湖村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是以康雪林的名字命名的。据康雪林介绍,他曾多次拒绝了湘、黔两地各级政府给予他的荣誉。康雪林说:“比起我自己的利益,我更看重的是我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比起以自己的名字去命名一栋高楼,我更希望的是把自己的名字装到老百姓的心里。”(2019年第六期《清风》杂志)

来源:清风杂志社

编辑:陈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