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除“假暗访”这种新形式主义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贺文平 编辑:陈靖 2019-06-12 17:25:59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某些地方的基层单位,暗访走样,变成了“不访”或“明察”,这种“命令紧、执行松,有的在望风”的暗访徒有虚名,并未能成为监督利器,反而沦为形式主义的新套路和新变种。如西部某市多次整治出租车行业乱象,多年来未有实质改观。在当地领导向市交通局下了最后通牒之后,交通部门随即围绕出租车乱象开展了208次暗访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然而同一时间,政府服务热线却依旧接到群众对出租车违规行为投诉。究其原因,是由于暗访组敷衍了事,借此名义干别的事情,成为了“假暗访”。

这种情况绝不是个案。在不少地方,暗访严重“走样变味”,出现了被安排、被调研的暗访。暗访人员甚至“坐着车子转转,隔着玻璃看看”。

“假暗访”是一种突出的形式主义泛滥。暗访,本来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工作方法,它能让上级领导干部听到来自基层的最真切的呼声。然而,前呼后拥、形同虚设的暗访,却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热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声望。甚至让不少群众对所在地区、所在单位的沉疴痼疾心存疑虑,不愿意向上级组织和上级领导如实反映问题。长此以往,这些老大难单位的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成为无法根治的顽疾。

面对形式主义的各种新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要做到这些,暗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假暗访”,需要从制度上补齐短板,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细则,事先不但要搞清暗访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事后还要汇总暗访信息,形成暗访工作报告,并由主管机构进行核查。

只有有效的明察,辅之于真正的暗访,才能把基层存在的问题摸透、摸清楚,进而攻坚克难,为人民谋福祉。(北湖区城管局 贺文平)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贺文平

编辑:陈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