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善作善成民为本 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书写村民自治新篇章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2017-05-05 11:31:01
时刻新闻
—分享—

  石门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薛家村全村309户990人,五保低保困难户近90户。支村两委与从石家庄来这里义务扶贫的“名誉村长”王新法一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善作善成民为本,追梦小康挖穷根,走出了一条激活信心、吸纳动能、渗透内核、兑现初衷的村民自治之路,经济快速发展,民风村貌焕然一新。

  激活:提振村民自治信心

  薛家村虽然贫困,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名誉村长王新法在这里找到了“激活“红色基因的“按钮”,那就是修建山河圆,“请烈士回家”,他的倡议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修建山河圆烈士陵园的时候,群众义务投工3000多个,邻村的人也来帮忙。

  王新法还拿出12万元,在陵园旁边种了3.5万株优质油茶苗,解决全村人吃油问题。自打2013年7月自发赶来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扶贫,他几乎用尽了养老钱,办茶厂、修路、建桥,被当地村民选为“名誉村长”。

  烈士“回家了”,村民们感动了,流泪了,心里亮堂起来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信心和豪气也升腾起来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党员带头了,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2014年4月,特困村民申大红因病去世,80岁的老母请求村里帮忙把申大红“送上山”,在名誉村长王新法的号召下,37名党员来了,130多个群众也跟来了,党员和群众一起,浩浩荡荡送了申大红最后一程。

  公益事业党员争先,危险事情党员先上,开山劈路怕出事,10多位党员带头签字按手印,出了事故不要别人担责。这种冲在前、拼在前实际行动,激活了群众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干群一条心,劲往一处使逐步成为常态。

  有人说,王新法和他的军人团队义务来薛家村扶贫,称得上是新时代的最美乡贤。他们刚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如王新法推行殡葬改革,有人说他“老和死人过不去”;他搞生态一刀茶,人工除草灭虫,有人嫌麻烦,不愿跟他干;他搞禁渔禁猎,收钓杆查猎枪,人们嫌他多管闲事,就连村主任也觉得他太超前,太能生事,要赶他走,但王新法“花自己的钱,吃自己的饭,办老百姓的事”,舍小家,为大家,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也唤醒了老百姓明理向善之心、见贤思齐之心,他们就象黑夜里的一排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

  吸纳:增添村民自治动能

  封闭走不出大山,开放才有出路。没有王新法和他的军人团队加入,就可能没有今天的薛家村。用人之力,壮己之身,薛家村成功地吸纳了各种有利因素,形成了各方参与、合力共建的好局面。

  每一个地方,总有一些德行好、威望高、能力强的贤人、能人,薛家村很好地发挥了这些人的作用。2013年,随军石家庄的曾德美提前退休,回到薛家村,为家乡的建设出汗出力。73岁的覃事琼是退休教师,义务当“我看是非·我看美”指导老师,组织活动、点评作品、寓教于乐,很受孩子们喜爱。81岁的林昌义,是有着60年党龄的老支书,他戴党徽,穿马夹,每天一只桶、一把钳,捡拾垃圾从村头到村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王新法和他的军人团队扎根山区,无私奉献。他们是有形的价值观,鲜活的指南针,影响着薛家村,改变着薛家村。

  薛家村曾是个贫困村,无论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都存在“先天不足”,薛家村支村两委带领群众内攒狠劲,外借东风,全力扫除脱贫路上“拦路虎”。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将20户68个村民进行集中安置,筹资260多万元,修建500多平米功能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是美化村居环境。薛家村的山水资源和红色资源,吸引了常德市经投公司投资开发旅游。2016年下半年,群众自发将影响观瞻的坟茔集中迁葬,迁出遗骸107具,就地深埋202座。三是开发名优产品,与民共富合作社与湖南医科大学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开发出了一种体质喝一种茶的“体茶”,目前同北京一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力促务工回流。薛家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30多人,支村两委不遗余力,把乡土情结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力促智力回流,资金回流,人员回流。受王新法精神的感召,一些年轻人不仅毅然回村参与建设,而且致力打造“互联网+村务”治理模式,引领村民“触网”“用网”。如覃正勇,牵头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建立微信群,“网聚”正能量,目前加入该群的有180多人。3月31日,南北镇敬老院一个五保老人去世后,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为他抬柩安葬。年轻人的主动接力,自觉承担,显示薛家村蓬勃发展的强大后劲。

  拓展:渗透村民自治内核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薛家村支村两委一班人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为老百姓赋权、赋能、赋责,将“自治内核”落细落小落实。

  为村民赋权——自我管理民主化。村里大小事情,从动议到执行,严格走程序,先拿基本方案,再由村民商议修改,最后投票表决。18个村民代表,个个是意见箱,人人是演说家,为了抢项目,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小组会、屋场会逢“事”必开,普通村民也有渠道、有机会发声,发声后有回音、有结果。决策与执行形成良性互动,如修路修桥,“议”的时候有组别,“修”的时候无你我。民主理财小组精明理财,明白理财,事事有出处,件件有交待,工程建设一天一结账,费用支出有三个以上的群众代表签字后方能支领。为了节省资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许多工程只有预算的三分之一就完成了。

  薛家村村委会规定,农历九月至次年三月,每月初四为“农民学习日”。内容因需而定,因时而定,什么不懂讲什么、遇到什么难题讲什么,有人钓鱼偷猎就讲生态、讲法律;茶叶培管时节讲有机、讲技术;有投资商进村就讲环境、讲旅游;“两会”召开后就讲形势、讲政策……,谁懂谁讲,能者为师,有理论教员、旅游“达人”、农艺专家、军人团队的成员,还有薛家村的普通群众,课堂有讨论、有交流、有示范。每到学习日,大家准时前来,雷打不动。“农民学习日”成了开阔视野的平台,涵养心灵的路径,提高技能的场所。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兴村爱村,人人有责。走进薛家村,179字的村民公约,镌刻在青石上,矗立在村门口。“全面封山封河,保护自然资源”、“严禁下河电、毒、炸鱼”等禁止标示,沿河10里都有。家家堂屋,挂格言牌匾、领袖像,中堂文化成为时尚。由村民组成的100多志愿者,成为森林防火、环境保护、道路安全、抗洪抢险的主要力量。一家办事,全村出动,大到建设,小到赈酒,都去帮忙。腰鼓队,锁呐队,山歌队,既是文化服务队,又是宣传队、劝导队,村里没有一家麻将馆,打牌赌博销声匿迹。孤寡老人有照顾,留守儿童有关爱,困难村民有帮扶。

  回归:兑现村民自治初衷

  在薛家村,没有看客,没有闲人,人人都是参与建设发展的生力军。群众当了家,作了主,一个充满活力的薛家、能量满满的薛家、丰富多彩的薛家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薛家村的村民把集体“颜值”看得很重,谁也不能坏了薛家村的“规矩”。有个村民意外去世,外村的亲戚来吊唁,拉来一车鞭炮,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耐心劝说,晓以大义,将其拦截在村外。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为集体的事情出热出力是很光荣的事。有的自觉养路护桥,有的主动退低保,有的义务为村民“跑腿”,有的将私家车挂上服务车的牌子,免费托送物资。修路架桥,召之即来,占田占地不要钱,毁秧砍树不要钱,出工干活不要钱,集体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是自己的事。

  一是移风易俗除陋习。除婚丧嫁娶外,不办无事酒。人去世后,统一安葬公墓区,不放鞭炮,不烧纸钱,不摆酒席,不收礼金。二是评比激励树正气。经常开展最美乡贤、和谐家庭、最美庭院、优秀村民各种评选,对评选出来的先进挂牌表彰,加大褒奖,“树文明新风,建幸福家园”的氛围浓厚。三是稚眼监督保长效。把8岁至13岁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小组,“有图有真相”,每周六广播一响,村民仔细收听,唯恐点名出丑。孩子们的监督与带动,促进了村民素质整体提高,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成为自觉行动,2016年薛家村被评为“湖南省文明乡村”。

  经过不断实践,薛家村探寻出了红色+绿色+本色的致富路子。为发展红色旅游,薛家村制定了详尽的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把“山河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发展绿色经济,薛家村把茶叶做为主要产业,做大做强“名誉村长”品牌。为传承本色文化,薛家村进行了土家族民生、民俗的整理的挖掘,启动了原生态的民居的保护工作。2016年,薛家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实现脱贫目标。

  (湖南省民政厅、石门县民政局 供稿)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严欢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2017/05/05/428527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